“生态茶+文旅康养” 实现“一叶”到“一业”——商南县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实践探索
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“生态茶+文旅康养” 实现“一叶”到“一业”——商南县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实践探索

“生态茶+文旅康养”

实现“一叶”到“一业”

陕西省商南县


案 例 背 景

商洛市商南县位于秦岭东南麓,陕鄂豫三省八县结合部,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,承担着“一江清水供京津”的光荣使命和艰巨的政治任务。全境处于秦岭腹地,森林覆盖率达67.3%,拥有陕南唯一的国家5A级景区金丝峡,连续多年蝉联“中国天然氧吧”称号,先后荣获“国家森林公园”“中国名茶之乡”“中国名茶百强县”等多项殊荣。

图1 商南县城

商南,山大沟深耕地少,呈现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现状。六十年代,以张淑珍为代表的林业科技工作者,针对商南四季分明、光照充分、雨量充沛和土壤富含有机质及铁、硒、锌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的先天优势,围绕大山把试种茶叶作为引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突破口,历经十多年的不懈努力、不断探索,于1970年在山上引种成功,将茶叶栽培由南向北推移三百多公里,目前商南县已成为中国西部最北端新兴的有机茶区。近年来,商南县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“当好秦岭生态卫士”的殷殷嘱托,保障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”的神圣使命,充分挖掘生态优美、环境优良的禀赋,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利国富民的生态经济,倾力打造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经济强、百姓富的“秦岭最美生态茶城”,加快推动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绿色发展的生态产业,以“生态茶+文旅康养”模式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,生动诠释了人不负青山、青山定不负人的谆谆教诲,实现了小小一片叶子、富裕一方百姓的夙愿。

具 体 做 法

一、蓝图规划科学化,优化空间布局。在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,通过生态资源、文旅资源和茶产业发展空间“三个普查”,全面摸清资源底数,研究制定《打造“生态茶城”实施方案》《茶产业发展规划》等发展蓝图,全面系统优化以“生态茶文旅康养”为主导的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空间布局和茶康养产业、茶旅融合、智慧茶园和高山优质茶产区“三园一区”的发展格局,充分挖掘茶产业生态产品价值,确立了壮大茶产业、发展茶经济、弘扬茶文化,实现规模、品质、品牌“三提升”,聚力向旅游、康养、深加工“三延伸”的发展思路和调结构、提品质、促融合、补短板、创品牌的茶产业转型升级目标,推动商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图2 陕南唯一5A景区——金丝大峡谷

二、投入实行多元化,壮大产业集群。坚持政府主导、企业主动、茶人主业、社会主益的思路,构建由龙头企业牵头、中微型加工企业和合作社或种植大户为主体、散户为补充的“公司+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茶产业融合发展机制,持续壮大茶产业规模。建立多元化融资平台,依托国有企业组建以轻资产运营为主的“商南茶业集团”,政府每年出资1000万元控股、整合各茶企运营资产,并撬动承接社会资本共同参与。每年统筹陕南循环发展、苏陕协作、南水北调生态补偿等各类资金4000万元,纳入茶产业发展基金,对生态茶园、加工能力、品牌营销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。依托保险公司、评估公司等第三方机构,对林权、茶园、茶品牌等进行评估,转化为可直接抵押的“绿色金融债券”。建立茶叶信贷担保体系,采取保本微利的政策降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年率,创新推出富民贷、锦绣前程贷等金融支农绿色信贷,破解茶产业发展“肠梗阻”。

图3 万亩茶园

三、产业拓展链条化,推动融合发展。以“生态+”为引领,将农业产业的“加法”向三产融合的“乘法”演变,由“链状经济”向“网状经济”转化,创新茶产业的供应链和产业链,跨界拓展、全价利用,催生茶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,推动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。做精“一产”,每年新建陕茶一号等标准化生态茶园和改造低效茶园各1万亩,持续做强绿茶、做优红茶,在“精”上做文章;做优“二产”,升级茶叶清洁化加工,研发以多功能茶饮品、茶多酚、护肤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为重点的茶衍生品,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,在“优”上拓渠道;做大“三产”,借助金丝峡国家5A级景区金字招牌,打造集中连片的万亩茶海公园和试马北茶小镇,完善基础设施,着力发展观光旅游、休闲度假等文旅业态,加快培育数字经济、现代物流、科技服务等新兴业态,在大上求发展。

图4 建成4A级茶海公园和3A级北茶小镇

四、生产迈向智能化,促进高质高效。在确保“原生态”的前提下,依托秦岭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建设,大力推进“互联网+”现代农业行动计划,运用区块链、遥感、5G通讯和人工智能等科技要素,借助环境遥感监测、智能育苗、水肥一体化、农情自动监测、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和农业大数据平台,建立综合性云上农业试验场,搭建卫星遥感“天上看”、视频监控“实时查”、田长负责“及时管”、网格专员“地上巡”的空、天、地一体化的动态数字化、智能化监测系统,对空气和土壤等环境温度、湿度、PH值及降雨量、光照强度等气候气象数据实时采集,通过数据汇总分析和对比,为决策管理提供依据,实现对茶叶生产全过程可查、全方位可控、全区域可视,从会种茶向慧种茶转变。

图5 综合性云上农业试验场环境监测

五、品牌营销专业化,增强市场竞争力。借助“22℃商洛、北纬33°商南茶”,建立《金丝泉茗标准》等价值体系,推动“商南茶”地理标志产品、地理标志商标“双品牌”战略,形成商南茶“拳头”效应。以产品全程追溯和主体标识追溯为载体,建立和完善产地环境、农事操作、产品采收与检测、碳标签等音视频记录档案,让产品品质、食品安全触手可及。实施“百店千点”计划,分别在北京、西安等大城市新建专营店,在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开设海外实体店,在“京东”等知名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,建立了线上线下立体多元化市场销售体系,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有效提升,实现了茶生态产品的有效溢价。

图6 商南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

主 要 成 效

一、加速推进“转型升级”。坚持适区适种、适品适种,以引进新品种、提高茶品质、做优茶品牌为抓手,以提升亩产效益为重点,调整优化产业布局,建设一批高效无性系生态茶园,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升级,夯实从茶园到茶品的高质量发展基础。从一“叶”到一“业”,全县生态茶园种植面积扩展到25万亩,达到了“人均一亩茶”。茶叶施行100%清洁化加工,培育省市级茶叶龙头企业8家,发展茶叶大户6200家,建成茶加工厂200余个,茶叶年产量近2万吨,产值达20亿元。

图7 茶园面积扩展到25万亩,达到人均一亩茶

二、生动诠释“两山理论”。通过茶叶种植达到以茶增绿、保持水土、涵养水源和固碳释氧等生态调节服务,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好转,全县茶叶年固定二氧化碳8万吨以上。同时,把生态美、环境美、资源美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前置条件,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和大气、土壤等污染治理,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、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%,年空气优良天数330天以上、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.07%,省级生态建设强县成果持续巩固提升,生态产品优良本底逐步显现,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持续转化,形成了生态、经济、社会效益的“三赢”。

图8 国际慢村——后湾

三、成功实现“茶旅融合”。将茶产业发展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有机结合,实现由单一茶叶营销向茶文化、茶旅康养综合营销转变,推动茶产业从单向度跨向高维度,建成4A级茶海公园、3A级北茶小镇,打造多条集生态休闲、旅游观光、文化传承、研学实践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线路,富水、试马被评为国家“一村一品”示范镇,茶产业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5亿元,占全县旅游收入的55%。

图9 知青茶园

四、群众受益“一地五金”。创新利益联结机制,按照统筹资源、统筹经营、统筹分红的思路,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,优先将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安排到产业组织和产业链中,通过流转土地收“租金”、务工挣“薪金”、入股分“红金”、创业赚“资金”、兑补得“现金”,实现“一地五金”稳定增收目标,带动8900户2.4万人,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。

图10 群众受益“一地五金”

殷培红(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、主任)

商南县全境处于秦岭腹地,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。该县立足县域自然优势条件,挖掘生态适宜的特色产业,以“生态茶+文旅康养”模式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,经过十多年不懈努力,转型发展成为中国西部最北端新兴的有机茶区,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、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,亩均茶园产值8000元,带动2.4万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,初步走上了“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”。

商南县有效践行“两山理论”,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利县富民的经济优势,其经验具有典型性和可推广性。

一是坚持政府主导、企业主体、茶人主业、社会主益的思路,充分发挥政府、市场、农民多方共治的作用,构建了“公司+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三产融合的茶产业高效发展机制,有助于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。

二是建立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融资平台,促进了资本要素下乡,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。

三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,按照统筹资源、统筹经营、统筹分红的思路,优先将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安排到产业组织和产业链中,通过“一地五金”方式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薪酬性收入,促进共同富裕。

四是多层次充分发挥科技点绿成金的功能,研发精深加工的茶衍生品,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,依托“互联网+”现代手段、“智能化”绿色生产,实现茶叶生产全过程可查、全方位可控、全区域可视,通过“专业化”品牌营销,实现了茶+文旅生态产品的有效溢价。

来源:陕茶网

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

Baidu
map